郭福校长在天枢书院开学典礼上致辞:通识vs专业,在天枢创造别样的精彩
通识vs专业,在天枢创造别样的精彩
——在天枢书院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郭福
(2025年9月7日)
各位2025级天枢书院的同学们,尊敬的文峰书记、老师们,管理、服务团队,以及各位尊敬的家长和来宾:
大家上午好!
初秋的张家口,草木间还留着北方夏日的余韵,但空气中已渐渐透出秋天的清爽与刚毅。在这一片以厚重历史与科技创新交织的土地上,我们如约相聚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美丽的怀来校园。在此,受江凌书记委托,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全校1600余名教职员工,对首批加入天枢书院的500名本科新生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经过近两年的积极筹备,以“张家口速度”和“怀来温度”全心打造的崭新校园,今天迎来了天枢书院“黄埔一期”的你们。你们成功“通关”高考,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从今天开始,这个校园会成为你探索真理、培养技能和塑造个性的地方;从今天开始,天枢书院将成为你发现知识、追寻真理和发展自我的重要舞台。
今年暑期,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奥运会”燃动冰丝带。我校作为核心承办力量,七大学院惊艳亮相——“人机协同”足球赛、赛博“蹦迪”秀场、关节“精密工厂”……赛场因信息科大而闪亮!这个过去的暑期,全校师生又兴奋了一把。高考录取分数与位次再创新高,“强势崛起”“又一次飞起来”成为媒体对我们的共同评价。这份成绩单是学校在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模式创新等领域厚积薄发的生动体现。从“实业救国”到“工业报国”再到“信息强国”,88年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在历代信息科大人接续奋斗的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国防特色和行业特色。今天的信息科大,作为信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典范,正在以最昂扬的发展态势,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今天,随着天枢书院与伊利诺伊工程学院迎来首批新生,我们的办学格局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可以说,你们与信息科大的相遇恰逢其时,这是一场青春力量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亲历学校迈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每一个坚实步伐。
每年的开学典礼,都让我感到无限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性。今年,我尤其期待,因为这个世界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科技发展迅猛,社会动态复杂,而教育,也在快速地重新定义自己。面对更高质量的时代发展需求,信息科大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从2025级开始,学校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而你们所处的天枢书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不仅精简了学分,还创新构建了以产业研究院支撑的“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全程导师制”的“通识+专业”全新模式。那么,在书院培养这样新型教与学供求关系改变的场景下,我们应该在大学学什么?
在全球范围内,大学教育正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型。从传统课堂到线上教育,从固定课程到灵活学制,关于“学分”这一教育学核心的讨论已经摆在了最前沿。许多大学正在调减学分总数,它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而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转型。颠覆基础教育阶段的“确定性”计划,转而拥抱大学阶段更多未知的无限可能。这是一种赋权,但更是一种对人类更高阶素质的要求——在自律中实现自由!每个人不再是课程表的“工具人”,而是大学生活的“主理人”;每项学习不再是“任务驱动”的模块,而是长期实用主义的“目标”。在天枢书院书院制的模式下,这一自主性将更加突出——在这里,你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更多的是跨学科的交流、项目式的探索,以及围绕产业需求所推动的实践创新,用双手亲历知识与技术在现实中的价值。
正是基于这一转型,我今天想用五句话与大家分享,在这个“通识”和“专业”同等重要的时代,大学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大学的这几年,又该创造怎样的精彩。
第一句话我想分享的是:告别学习“流水线”,让大学变成你们的“试验场”。
减少坐在课堂里的学时并不是减少你们的学习机会,而“0注水”“高提纯”,让大学所学真正变为向未来喂料的“细糠”。当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精密实验、可以操刀脑部手术、甚至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时,我们的专业是否还真的有底气说“面向未来”?
但不要盲目地“知识恐慌”,刨去“AI幻觉”始终需要权威矫正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空出的时间培育我们人类独有的专属技能树。学分“留白”,是对真正技能的“还绿”——不论你是主修工程学、管科,还是大商科,每一个自由时段,都应该被用来培养超越工具时代的那些核心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永久的好奇心。在天枢书院,你们将拥有最好的“试验场”——这里以产业为导向的项目制学习无疑是你们未来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石,也将为你们的技能“还绿”开辟一片广袤的“试验田”——你们将带着工程设计方案参与高端制造研究院的核心项目,用你的创造力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贡献力量;也可以用数据编程能力参与数据经济研究院的智能分析框架设计,实现数据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上学期我们的“春假”一夜走红,今年夏季学期的辅修、微专业、暑期学校、暑研等为满足同学们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实践。从学科到产业,从理论到实践,天枢书院将成为你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基地,成为你们实验人类独特技能和创造力广度的最佳空间。
第二句话我想分享的是:大胆“学科混搭”,让“缝隙”迸发最顶流的“创意”。
从人工智能到低空经济,从纳米生物学到碳中和科学工程,无数时下大热的科学创新都始发于学科间的缝隙。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它从不弥合裂缝,而是创造新的生机。
在信息科大亦然。强制性的专业学分少了,选择性的通识学分多了,正好可以大胆尝试一下“学科混搭”,基于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以长期实用主义让学科真正为我所用,“混搭出新”。气候变化问题并不能仅仅依靠环境科学解决,需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数据分析师共同合作推进;高端制造需要机械、人工智能甚至美学的共同支撑;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工程师的创新,也离不开经济学家的预测与政策学者的建议;数据经济的进步更是数学、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碳中和”的攻坚需要多门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放假前我们把学院的名称定义为“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研究生院近期也将推出交叉学科培育计划。从这个角度看,书院制“开放性”和“连通性”的教育模式为你们提供了跨学科探索的空间,因为你们的大学生涯将不再仅仅专注于一个学科,而是鼓励你通过多样化的路径去构建全新知识。
我鼓励你们试探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缝隙”,去质疑“为什么”?去问“怎么办”?因为这些缝隙往往就是创新发生的地方。世界已经告诉我们:交叉人才是未来的需求。既能洞悉社会又能操作技术,你们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或许在新学期,你们就能看到更多“多师同课”的现象,也将发现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和行业合作伙伴汇聚一堂,他们可能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职能部门和行业领域。天枢的课堂,不局限于一个学院或一个学科,而是连接多样化的知识领域与产业需求。学校将主动而为向“缝隙”靠近、向“缝隙”求变,也期待能为你们带来更多启发、激活更多灵感。这正是天枢书院的特色所在,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书院制的教育能让你们更贴近创新的源头。我们的教师们、管理服务团队的员工们,也将会在方方面面给同学们提供这样的“缝隙”和“界面”。
第三句话我想分享的是:自带“思辨buff”,永远为靠近真理发问。
谈到社会的变化,就不得不提我们所处的一个重要时代——信息过载与技术过载的冲突时代。今天的新闻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快速流动的;我们的算法在推送信息,也在操控情绪。减少学分并不意味着减少知识的重要性,反而要求你们在多元信息里找到更深刻的洞察力和责任感。
今年,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华夏儿女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就在几天前,我们通过不同渠道共同见证了“九三”阅兵,中国人民以这种庄严、肃穆的方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也是以这种方式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向世界传递“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理念与坚持。实证当前,但全球“历史虚无主义”仍有抬头之势,以个别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话语体系与传播渠道仍旧被操控和垄断,我们耳听未必为实,所见也未必全然为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视野、打开思维,侧观世界、多元取证,用客观的视角去观察、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打好“地基”再“起高楼”。
于是,减少学分的大学并非减少价值,它是一个提示——超越知识本身,去追随更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技术赋能”的重要场景中,你们对于知识的深刻思考,才是点燃创新实践的火花。天枢书院的开放教学架构尤其强调学习的独立性与批判思维能力,你们应该把课堂之外的时间,用在思考如何成为技术、社会和人性之间的桥梁,用来培养你的大局观、历史观以及全球公民意识,如何用去伪存真的方式去更接近真相。这是你们今天能够做到的,也是未来必须承担的。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也具备让社会变得更公正、更美好的使命。
第四句话我想分享的是:做高质量“时间管理大师”,“主线+支线”都要亮。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并重,是学习主导权的逐渐移交,是时间管理权的归位。这种从“外置枷锁”,内化为“内驱动力”的高阶转化,是每一名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
对于每一名新生而言,完成学业的精专、创新是为学的“主线任务”,但在以“过好自己的人生”为终极目标的沿途上,这却只能算得上是“支线任务”。因为为学是路径,立身是根本。天枢书院为学生成功设计了多元化的探索机会——无论是产业研究院连接的课题研究,还是书院提供的文化社群和国际合作活动,你们都可以从中展开属于自己的“角色线”。书院的生活更是一个自由构建的体系,交流的社群、跨文化的体验、以及个性化的成长都是不可忽视的支线“闪光点”。大学就为每个人丰富人生厚度、拓展阅历维度提供了最佳的时期——大胆对话,去和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同学坐下来交流;全心体验,走出校园,站在社区、社会甚至全球场景中,体会“赋予时间意义”;自我设计、日臻完善,最终取得阶段性成就。未来的世界,技能和知识虽然重要,但它更需要兼具智慧与温度的人。那些能够理解不同文化、包容多样性,并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才能成为主导自己人生的“神”。大学的几年——哪怕学分减少——都应该成为这种深度与厚度成长的黄金窗口。因为,当你们走出校园,这份深度与厚度将成为你们迎接挑战、创造未来最大的底气。
第五句话我想分享的是:通识的“加法”不是专业的“减法”,而是锻造“知识晶核”的“乘法”。
亲爱的同学们和老师们,书院制的精华在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学分的精简不是一个对教育的妥协,而是让教育更加精炼的尝试。它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一次对于每个人精准施策、去粗取精的“晶核乘法”。课堂上,我们力争做到“门门金课”,摒弃无效“淘金”;知识传导和积累上,我们力争做到“高密度能量块”,一改“大水漫灌”,让“知识晶核”从“形核”到“长大”,都能锻造出更坚固、稳定的“人才晶核”!
在这样一个无可预测的世界里,每一种过时的思维模式都可能成为发展的阻碍,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你们学会以独立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或许课程时长的减少看似在缩小学习的“范围”,但它实际上在扩大学习的“深度”。这样的教育指引你们直面难题、突破自我,在奔向未来时,能够用专业和信念书写属于你们的答案。这样的转型,要求你们更加专注于从精炼的知识中汲取养分,修炼内心的定力与应对未知的能力。你们作为年轻一代,有义务以智慧与勇气,去面对那些挑战。同时,你们也有权利和力量去定义未来的样貌。如果说坐在教室时间的减少标志着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型,那么你们就是未来理念的践行者。
天枢,作为星座中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你们书院制学习模式的象征。我希望同学们不仅仅追逐高绩点,而是追逐更宏大的目标——去塑造你们的头脑、内心和人生态度。愿你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质疑,像艺术家一样去创造,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辨,像社会活动家一样去关怀。这些目标,正是大学教育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愿你们以充满智慧、同理心和行动力的姿态,迎接每一分属于大学时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新学期伊始之际,我也再次希望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全球信息科大人一道努力,为同学们搭建更多跨学科交流、文化碰撞以及实践活动的桥梁,让书院不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滋养好奇心和成长的沃土。正是有了师生共同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书院成为一个培养独立思想、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
感谢你们选择来到这里,愿我们的书院成为你探索的乐园,成长的家园,和梦想的起点!
祝各位同学、师生员工新学年一切顺利!谢谢!
(编辑:郭辉 审核:吕丽锋)